最新消息
28
2015.12
2013年10月新聞稿


食品安全連環爆:媒體報導食安須嚴謹 切忌自我膨脹當法官

財團法人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(新防會)完成觀察報告,指出各主要報紙最近處理「食品安全連環爆」」新聞,大致都能站在消費者角度,堅持專業,不受官商左右或誤導;其中若干有違新聞專業規範者,主要在編寫精練不足、脈絡不清,和未能適切平衡報導,整體表現尚稱瑕不掩瑜。

另一方面,若干媒體主動委驗食品,出發點或為消費者把關,仍不宜自行委託未具公信力的個人或實驗室做檢驗,理應依法(食品衛生管理法第40條規定:「發布食品衛生檢驗資訊時,應同時公布檢驗方法、檢驗單位及結果判讀依據」)先送交衛生主管機關複驗查證後(若官方故意隱匿自可予以揭發),做審慎適切處理。如其不然,率爾做出「駭人」報導,不免造成社會驚惶不安業者權益受損且觸犯刑法第255條的妨害農工商罪,實宜檢討自律改善。

新防會強調,新聞記者媒體不是法官,沒有判決食品生死的「權力」,只有依相關法令和新聞專業倫理規範,做客觀嚴謹、忠實報導的「權利」,才不致主客易位,造成主觀、介入的角色踰越現象。新防會說,具新聞媒體切忌自我膨脹,不能為揭發可能弊端而製造新聞,忘了社會責任。食品攸關國人健康和安全,媒體編寫過程尤須慎重其事。

新防會評比十月各主要報紙處理「食品安全連環爆」新聞,有違新聞專業規範者,依序為:中國時報7則、聯合晚報4則、聯合報2則、蘋果日報2則、自由時報1則。合計16則。

新防會「食品安全連環爆」新聞評比,是以觀察自由時報、蘋果日報、聯合報、中國時報及聯合晚報等五家主要報紙,比較其新聞處理,大致以有無檢具消息來源、是否落實新聞查證、實質平衡報導與否、新聞編寫是否公正客觀真實,以及有無善盡媒介責任為觀察標尺。(參見附件)

新防會說,十月至今的「食品安全連環爆」,爆出了公民消費意識的覺醒,正如美國近代消費者運動之父拉爾夫、納德(Ralph Nader)所說:「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有參與意識和善於質疑的「公共公民」(Public Citizen,即有公民權利與義務意識的公民),加上新聞媒體的公義力量支持,才能使消費者維護權益運動,從個人邁向群體及健全法制化的發展」。

新防會指出,由於政府未嚴格把關的弊病,復爆出了企業的偽詐、黑心的面貌,包括非法操弄股市交易,還爆出了產官學的裁判兼球員或當門神的負面影響;並成了今年GDP(經濟成長率)無法「保二」的關鍵因素更成了國安的嚴肅課題。

新防會說,諸此亂象,已形同政府公權力和企業公信力的崩盤,產生社會互不信任的嚴重危機,十一月底召開的全國食安會議,實已不容紙上談兵,除了群策群力妥謀解決之道,尤須付諸具體行動,以維護國人食品安全健康福祉。

新防會指出,此次食安事件,官方、廠商說法常發現顛三倒四,反易混淆視聽,且有隱匿資訊或資訊混亂情形,例如上午宣布下架,下午卻又上架,當不是媒體報導的問題。例如富爭議性摻入棉籽油或其他油品的產品,官方先是要求下架,後又說有關僅涉及標示不實,或未涉及違法添加或假冒的油品,可以更換標籤後重新上市。但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卻指陳,此舉未必能保障民眾食的安全,即使標上「棉籽油」,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清楚對人體的影響,政府是否能保證每批棉籽油都沒棉酚或有害物質?業者更有義務說明添加物的功能,政府有責任擴大追蹤,並確實檢驗每個市售油品成分是否與標示相符。

再者,報載這些油品進口後泰半屬「未經加工,逕自分裝」,難道黑心業者會再花錢買設備?會再花時間精力去精煉嗎?此舉反變成為黑心業者脫責解套。

新防會說,至於有食品專家曾說「棉籽油不能吃,是鬧國際笑話」。其實,這是指精製去除棉酚的棉籽油。而非黑心業者進口、含高量棉酚的粗製棉籽油,或由橄欖渣提煉的油品,或在抽取過程中,加入如正己烷等有機溶劑含毒性的棉籽油。又如,國防部在十月廿一日否認媒體報導說:「國軍採購食用油 非大統油」,但到了十一月十二日,國防部卻承認吃大統劣油要「提告」;還有十月底衛生福利部發生的「烏龍公文」事件,恍若羅生門,讓人驚愕不已。

新防會說,政府在管理、檢驗把關不足(包括境外的美國牛肉「三管」、「五卡」出包),縱容業者牟取暴利,而檢調警的公權力介入又緩慢,常讓黑心業者毀滅事證,徒增社會負面觀感,致消費者信心崩盤,不分好壞,通通拒買,例不勝舉。

此外,從大統長基到味全、福懋、泰山、富味鄉等企業,都是國內知名大廠,亦都「死不認錯」,猶採先公開否認,接著承認道歉,再又辯駁的模式,連罰款都未繳交一文,甚至頂新集團還用味全公司刊登大幅廣告,自稱「沒有攙偽、沒有混油、只有受害」,批政府不當,還說媒體亂爆云云,遭到閣揆嚴正駁斥,食品藥物管理署並將採取法律途徑重罰。

新防會指出,食品安全牽涉複雜的生化科技專業,自須借重有關專家學者協助政府和消費者、媒體指點迷津。詎料,卻發生有審油學者 擔任業者公司要職,或有業者支助國科會計畫,以合約限制發生「隱匿」案例等。像有政商關係良好的學者專家收受公私部門的豐厚報酬,淪為裁判兼球員;或退職退休官員成為門神等的弊病,形同產官學的「共犯」結構。若長此以往,自易誤導消費者盲從知識權威,造成食安的危機。顯然須效法歐美制定利益迴避規範約制,始克有濟。

新防會說,身處食安不安的環境中,台灣媒體應積極扮演「防腐劑」角色,充分發揮「第四權」的職責和功能,認真監督政府和廠商,並督促立法、執法,幫助消費者覺醒和維護安全權益,同時推動建立一個健康美食的台灣文化。美國傳播學者詹姆斯‧凱瑞(James W. Carey)就說過︰「傳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,並不是指智力信息的傳遞,而是建構並維系一個有秩序、有意義、能夠用來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。」加拿大傳播學者馬歇爾‧麥克盧漢(Marshall Mcluhan)在他的著作中直接表達︰「媒介即文化」。對台灣新聞界而言,當是任重道遠。
 
 
 
 
2013年月「食品安全連環爆」新聞評比
則數
報名
未符新聞專業規範部分 更正部分
中國時報 7 0
聯合晚報 4 0
聯合報 2 0
蘋果日報 2 0
自由時報 1 0
合計 16 0
 
 
 
※    各主要報紙的「食品安全連環爆」」新聞評比,有違新聞專業規範者。依序為:中國時報7則、聯合晚報4則、聯合報2則、蘋果日報2則、自由時報1則。合計16則。
 
 
新防會新聞觀察報告主持人/呂一銘(前國營台灣新生報發行人兼社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