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報告A
07
2016.12
2016年11月份:越報越爭議 讀者該怎麼看待新聞的社會角色?
財團法人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(新防會)近日完成105年11月份的觀察報告,並指出各主要報紙11月的「烏龍新聞」評比(未註明政府機構者、置入性行銷、中國廣告,都列為「烏龍」計算),依序為:《《蘋果日報》》69則、《《聯合報》》76則、《《中國時報》》68則、《《自由時報》》20則、《聯合晚報》 62 則,合計 296 則。
(表一)
從10月份起,〈新防會烏龍新聞觀察報告〉單獨統計,包含五大報中報導自殺新聞則數,以及違反自殺新聞報導原則的則數。根據統計單純報導自殺則數,《《蘋果日報》》13 則、《《聯合報》》9 則 、《《中國時報》》12 則、《《自由時報》》14 則、《《聯合晚報》 》1 則,總計 49則;違反自殺新聞報導原則,《《蘋果日報》》13則、《《聯合報》》9 則、《《中國時報》》11 則、《《自由時報》》14 則、《《聯合晚報》》14 則,總計 48 則。
至於違反其他新聞倫理道德規範 的新聞則數,依序為:《《蘋果日報》》120則、《《聯合報》》31 則、《《中國時報》》35 則、《《自由時報》》110 則、《《聯合晚報》》3 則,合計299 則。
(詳細請參見烏龍新聞統計)
(表二)
同婚話題 報導如何不歧視?不傷人?
最近同性婚姻話題,引發熱烈討論與激辯,在11月17號,有大規模的反同性婚姻群眾,圍立院抗議,要擋修法;11月27號,南部則有萬人,挺同遊行。正反聲浪聚焦在到底該修民法?還是另立專法?修民法又該用哪個黨團的版本?立專法要叫「同性伴侶法」的話,是否會更突顯歧視之嫌?贊成與反對人士,都想向蔡政府喊話:一方要求落實「婚姻平權」的選舉支票,另一方要求該守護傳統家庭倫理。因為雙方鮮少有交集,也讓媒體上諸多報導,雖然盡可能想呈現多元聲音,但不免在雙方高漲的情緒之下,有時更加深對非異性戀族群,言詞上的傷害;或是同婚守護者,對反同和宗教人士的批判與對立。
如果引用數據,《聯合晚報》11月28號〈游盈隆:同婚修法應如10級強震〉,引述台灣民意基金會最新民調,指出46.3%民眾,贊成同性婚姻合法化、45.4%不贊成,有8.2%沒意見。這項研究調查呈現出贊成反對的民調數字,顯示正反雙方旗鼓相當,因此做出結論是,台灣社會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共識是零。同一天,國民黨也公布一份民調,贊成同性婚姻有51.7%、不贊成43.3%;但對於同性婚姻中,現有的男女、父母、夫妻等兩性稱呼將消失,有54.2%的人不能接受、接受的有39.6%。因為幾乎五五波的社會拉扯力道,也呼應《聯合晚報》11月27號〈選票壓力大 區域立委喊「政治判斷」〉,新聞中報導有民進黨立委直言,這涉及選票考量,是政治選擇題,甚至同黨間的派系角力,也浮上檯面。也有國民黨區域立委表示,不分區立委沒有選票壓力,可以挺身捍衛自己重上的價值,但區域立委面對選民嗆聲,如果挺同志,下次就不會選你,面臨到選票考量的沈重壓力。
除了選票的政治考量,還有法律之爭,另外也衍伸為宗教律法之鬥。《自由時報》11月7號〈輔大校牧室公開信 指同志如竊盜〉,「輔仁大學校牧室前晚對校內師生發出公開信,指「同志運動」以「反歧視」為名鼓吹「性解放」,危害固有道德文化;再以「天生」容易竊盜、說謊等行為做類比,認為同性戀不該立法合理化....」。另外《蘋果日報》11月28號一篇〈釋昭慧金句再現〉,新聞中提到釋昭慧呼籲反同人士,越憎惡、歧視、恐懼,就因果律來看,家中出現同志兒女機率越高。其實佛教的因果律,對某些民眾而言,恐怕會有種恐嚇的感受,類似這輩子身體有殘病,一定是上輩子做壞事,強加諸這樣的說法與念頭,去強化所謂的因果,恐同反而更容易繁衍出同志。這種論點,恐怕也更加深歧視,對弭平雙方歧見並無幫助。而更引發爭論的言辭,就是律師謝啟大,在《聯合報》11月25號〈謝啟大反同婚〉當中,表示法務部沒納入「骨牌效應」,很多人說同婚是少數,但「如果我看到一隻蟑螂,不表示只有一隻蟑螂,後面有幾百隻蟑螂」。將同志類比為蟑螂,極度不當。對同性戀者和家屬而言,更是難以接受的傷害性語句。除了不當隱喻,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黃益中,則批護家盟,穿那麼白、心那麼黑。《聯合報》11月18號〈反同婚電話 灌爆總統府〉,則引述國民黨立委蔡正元說法:「蔡政府強硬廢除異性戀婚姻制度,做法是獨裁暴政,蔡英文99%是同性戀」....多則新聞似乎都違反「性別與弱勢族群新聞之處理原則」,用政治語言,對他人性別認同強貼標籤,歧視甚至輕蔑言論。
由此可見不管修不修法,這波爭議還是會持續一段時間,在這類高度社會爭議事件中,媒體如何扮演具社會責任的公共領域,不擴大雙方言語的傷害,是考驗媒體的報導專業和良知。避免因此持續撕裂社會,媒體應該稟持尊重多元,平衡報導的專業倫理原則,讓理性的言論能夠成為報導重點,而不是一再凸顯激化對立的言論。
同時違背多項新聞標尺
本次新防會統計五大報的烏龍新聞表現時,發現其中有些報導,常常一口氣,違背多項新聞標尺。以下列出11月份,至少同一則新聞,違反三項甚至更多新聞倫理規範。其中《蘋果日報》和《自由時報》並列第一,各有三則新聞,同時違反三項烏龍新聞檢視標準。
其中蘋果11月4號C9版〈試鞋卡奶好窒息 I級艷后遛豪華乳溝〉,內文出現「一會捧奶一會深蹲,試鞋時根本直接「倒奶」,看得讓人臉紅心跳。還用「I級艷后」形容當事人I罩杯是「排球奶」或「足球奶」.....」,這則新聞就違反「兒少新聞處理」、「性與裸露事件處理〉、「性別與弱勢族群新聞處理〉三項原則;同報在11月6號A13版〈狼師假好心拐翹家生 玩「大老二」逼彈下體〉,內文提到「狼師假好心聯繫蹺家學生說:「可來老師家過夜、玩遊戲。」再趁與男學生玩撲克牌「大老二」遊戲時,以用手指彈輸家性器官猥褻......」詳細不雅言語,請見附錄。但這則新聞,又是寫到「變態淫師」、「狼師」這類歧視的情緒用詞,又是過度詳述性騷擾過程,加上法案已經依依強制性交、強制猥褻等罪,判處這名老師11年徒刑,所以等於是過於詳細敘述犯罪過程。所以同時違反了「性侵害、性騷擾新聞處理」、「犯罪新聞處理」、「性別與弱勢族群新聞處理」;同報 11月13號刊出〈狼姑丈狎8歲姪女 栽在真心話大冒險〉,則是相同處理模式,也一併違反,上述新聞的處理的三條原則。
另外《自由時報》在11月7號〈絲襪控尾隨辣妹 強摸小腿被踹下樓〉、11/8 〈台南遊樂園惡狼拉女童猥褻〉、11月10號,B2版〈「妳很香、胸很大」狼師襲胸女高生〉、這幾則新聞,也都是用類似的處理模式,把嫌犯貼上「絲襪控」、「狼師」、「遊樂園惡狼」「領有身障手冊」等標籤,又過度詳細描繪性騷擾、或性侵害的犯罪細節,容易引發模仿效應或讓當事人感受到二度傷害。同樣也都違反「性侵害、性騷擾新聞處理」、「犯罪新聞處理」、「性別與弱勢族群新聞處理」三項新聞標尺。
涉己置入新聞該有所節制
11月份商品活動及涉己置入烏龍新聞,居冠的是《《中國時報》》,共有 37 則。光是《中國時報》11月4號,就出現四則設己新聞置入,包括〈邱義仁吹響號角 扁朝玉山邦再起〉、〈驚聞老公《飢餓遊戲》摟妹 季芹搞突襲嚇傻王仁甫〉、〈庹宗華演藝路好苦 拍戲遭火災 差點被戳瞎〉、〈茵芙愛上化工男不洩蜜〉;四則新聞分別是意圖宣傳《時報周刊》當期的內容,以及中視於週日晚間播出的綜藝節目《飢餓遊戲》、《改變的起點》、《多桑@純萃年代》(每週一至週五晚8點在中視播)、9點在中天娛樂台播等節目。這樣的報導內容,讓平面新聞衍然變成自家媒體廣告及預告的平台,排擠讀者多元選擇的權益。另外同一報紙,在11月7號,有四則大篇幅的涉己新聞置入,包括頭版就是〈龍行天下 孝傲全球〉、第二版更是用全版報導〈旺旺孝親獎〉、B2版還有〈旺旺公益之星校園選拔 王積善奪冠〉、娛樂新聞C2版〈伊林群星《雙十一》陪搶夯貨〉更是大喇喇在副標題點出〈合作天貓明晚直播 爽購旺仔xKitty聯名食品〉。最後一則的附圖,明顯有涉己產品置入,附上內文如下「伊林娛樂8月與淘寶全球購成功合作直播節目《臺北西遊記》後,將再與淘寶旗下天貓直播平台合作,推出直播節目《大學生了沒旺旺特輯爽購雙十一》當天網友還可線上購買旺旺集團超夯食品、飲料。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商品莫過於10月底才推出的旺仔×Hello Kitty夢幻聯名商品!」,又是置入自家產品,還主打自家直播節目,以及置入對岸電商平台,再用新聞報導形式,圖說上撇清:取材自淘寶網。但細究呈現的方法,相當程度是是業務配合的模式。新防會盼新聞版面上應該清楚標示為「廣告」,以免魚目混珠,讓讀者因此受騙上當。
附圖:作者自行翻拍11/7報紙
同樣是涉己置入廣告,有些報系會用各式各樣的包裝,一再出現。像是《中國時報》11月9號,又出現〈伊林群星直播放送旺旺好康〉、〈殷琦網購旺仔牛奶免扛重 APP送到府 陳志強黃志瑋喊讚〉等。不免讓人質疑,媒體如果形成集團化,除了增加為集團服務或作公關的功能性,是否進一步讓新聞多元呈現反而被剝奪或稀釋?
另外《聯合報》11月份也有多達36 則涉己置入新聞,隱藏在活動訊息或專題中,像是11月9號〈用琴聲征服你 愛麗絲明年初訪台〉、〈蛋黃哥景點快閃熱舞 粉絲搶合影〉,就點出「愛麗絲.紗良.奧特鋼琴獨奏會由《聯合報》系主辦,明年一月十日在國家音樂廳演出」、「主辦單位《聯合報》系表示,本次蛋黃哥快閃活動未來也可能不定期在台中各大景點舉辦,而「蛋黃哥懶得展」台中站展覽內容裡……」。一直到快月底,11月24還持續出現〈愛麗絲彈奏蕭邦送外婆〉,11月28〈吉卜力台中展早鳥優惠倒數〉,透過不斷強力置入活動訊息,達到宣傳功效,只是展覽活動訊息雖然也是服務讀者,但建議涉己置入新聞或圖片,仍要打上廣告或廣編以示對讀者負責。
/林珮霖(烏龍新聞觀察報告主持人、資深媒體人)
財團法人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(新防會)近日完成105年11月份的觀察報告,並指出各主要報紙11月的「烏龍新聞」評比(未註明政府機構者、置入性行銷、中國廣告,都列為「烏龍」計算),依序為:《《蘋果日報》》69則、《《聯合報》》76則、《《中國時報》》68則、《《自由時報》》20則、《聯合晚報》 62 則,合計 296 則。
《蘋果日報》 | 《聯合報》 | 《中國時報》 | 《自由時報》 | 《聯合晚報》 | |
疑未註明政府機構 | 0 | 5 |
5 |
0 |
7 |
疑商品/活動 置入性行銷 |
65 |
30 |
25 |
19 |
45 |
疑涉己新聞 置入性行銷 |
3 |
36 |
37 |
1 |
7 |
疑中國廣告 | 1 | 5 | 1 | 0 | 3 |
合計 | 69 | 76 | 68 | 20 | 62 |
從10月份起,〈新防會烏龍新聞觀察報告〉單獨統計,包含五大報中報導自殺新聞則數,以及違反自殺新聞報導原則的則數。根據統計單純報導自殺則數,《《蘋果日報》》13 則、《《聯合報》》9 則 、《《中國時報》》12 則、《《自由時報》》14 則、《《聯合晚報》 》1 則,總計 49則;違反自殺新聞報導原則,《《蘋果日報》》13則、《《聯合報》》9 則、《《中國時報》》11 則、《《自由時報》》14 則、《《聯合晚報》》14 則,總計 48 則。
至於違反其他新聞倫理道德規範 的新聞則數,依序為:《《蘋果日報》》120則、《《聯合報》》31 則、《《中國時報》》35 則、《《自由時報》》110 則、《《聯合晚報》》3 則,合計299 則。
(詳細請參見烏龍新聞統計)
《蘋果日報》 | 《聯合報》 | 《中國時報》 | 《自由時報》 | 《聯合晚報》 | |
1。性侵/性騷擾 | 12 | 4 | 3 | 21 | 1 |
2。家暴 | 9 | 4 | 3 | 4 | 0 |
3。兒少 | 1 | 1 | 0 | 3 | 0 |
4。血腥暴力 | 35 | 12 | 15 | 29 | 0 |
5。災難事故 | 1 | 0 | 0 | 0 | 0 |
6。犯罪 | 27 | 5 | 5 | 19 | 0 |
7。綁架 | 0 | 0 | 0 | 0 | 0 |
8。陳抗 | 0 | 0 | 0 | 0 | 0 |
9。醫療 | 0 | 0 | 0 | 0 | 0 |
10。愛滋感染者 | 0 | 0 | 0 | 0 | 1 |
11。性與裸露 | 11 | 3 | 1 | 14 | 0 |
12。性別與弱勢者 | 21 |
2 |
7 |
15 |
1 |
13。身心&精神障礙者 | 0 | 0 | 0 | 0 | 0 |
14。靈異超自然新聞 | 0 | 0 | 1 | 1 | 0 |
15。消息來源 | 3 | 0 | 0 | 4 | 0 |
合計 | 120 | 31 | 35 | 110 | 3 |
同婚話題 報導如何不歧視?不傷人?
最近同性婚姻話題,引發熱烈討論與激辯,在11月17號,有大規模的反同性婚姻群眾,圍立院抗議,要擋修法;11月27號,南部則有萬人,挺同遊行。正反聲浪聚焦在到底該修民法?還是另立專法?修民法又該用哪個黨團的版本?立專法要叫「同性伴侶法」的話,是否會更突顯歧視之嫌?贊成與反對人士,都想向蔡政府喊話:一方要求落實「婚姻平權」的選舉支票,另一方要求該守護傳統家庭倫理。因為雙方鮮少有交集,也讓媒體上諸多報導,雖然盡可能想呈現多元聲音,但不免在雙方高漲的情緒之下,有時更加深對非異性戀族群,言詞上的傷害;或是同婚守護者,對反同和宗教人士的批判與對立。
如果引用數據,《聯合晚報》11月28號〈游盈隆:同婚修法應如10級強震〉,引述台灣民意基金會最新民調,指出46.3%民眾,贊成同性婚姻合法化、45.4%不贊成,有8.2%沒意見。這項研究調查呈現出贊成反對的民調數字,顯示正反雙方旗鼓相當,因此做出結論是,台灣社會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共識是零。同一天,國民黨也公布一份民調,贊成同性婚姻有51.7%、不贊成43.3%;但對於同性婚姻中,現有的男女、父母、夫妻等兩性稱呼將消失,有54.2%的人不能接受、接受的有39.6%。因為幾乎五五波的社會拉扯力道,也呼應《聯合晚報》11月27號〈選票壓力大 區域立委喊「政治判斷」〉,新聞中報導有民進黨立委直言,這涉及選票考量,是政治選擇題,甚至同黨間的派系角力,也浮上檯面。也有國民黨區域立委表示,不分區立委沒有選票壓力,可以挺身捍衛自己重上的價值,但區域立委面對選民嗆聲,如果挺同志,下次就不會選你,面臨到選票考量的沈重壓力。
除了選票的政治考量,還有法律之爭,另外也衍伸為宗教律法之鬥。《自由時報》11月7號〈輔大校牧室公開信 指同志如竊盜〉,「輔仁大學校牧室前晚對校內師生發出公開信,指「同志運動」以「反歧視」為名鼓吹「性解放」,危害固有道德文化;再以「天生」容易竊盜、說謊等行為做類比,認為同性戀不該立法合理化....」。另外《蘋果日報》11月28號一篇〈釋昭慧金句再現〉,新聞中提到釋昭慧呼籲反同人士,越憎惡、歧視、恐懼,就因果律來看,家中出現同志兒女機率越高。其實佛教的因果律,對某些民眾而言,恐怕會有種恐嚇的感受,類似這輩子身體有殘病,一定是上輩子做壞事,強加諸這樣的說法與念頭,去強化所謂的因果,恐同反而更容易繁衍出同志。這種論點,恐怕也更加深歧視,對弭平雙方歧見並無幫助。而更引發爭論的言辭,就是律師謝啟大,在《聯合報》11月25號〈謝啟大反同婚〉當中,表示法務部沒納入「骨牌效應」,很多人說同婚是少數,但「如果我看到一隻蟑螂,不表示只有一隻蟑螂,後面有幾百隻蟑螂」。將同志類比為蟑螂,極度不當。對同性戀者和家屬而言,更是難以接受的傷害性語句。除了不當隱喻,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黃益中,則批護家盟,穿那麼白、心那麼黑。《聯合報》11月18號〈反同婚電話 灌爆總統府〉,則引述國民黨立委蔡正元說法:「蔡政府強硬廢除異性戀婚姻制度,做法是獨裁暴政,蔡英文99%是同性戀」....多則新聞似乎都違反「性別與弱勢族群新聞之處理原則」,用政治語言,對他人性別認同強貼標籤,歧視甚至輕蔑言論。
由此可見不管修不修法,這波爭議還是會持續一段時間,在這類高度社會爭議事件中,媒體如何扮演具社會責任的公共領域,不擴大雙方言語的傷害,是考驗媒體的報導專業和良知。避免因此持續撕裂社會,媒體應該稟持尊重多元,平衡報導的專業倫理原則,讓理性的言論能夠成為報導重點,而不是一再凸顯激化對立的言論。
同時違背多項新聞標尺
本次新防會統計五大報的烏龍新聞表現時,發現其中有些報導,常常一口氣,違背多項新聞標尺。以下列出11月份,至少同一則新聞,違反三項甚至更多新聞倫理規範。其中《蘋果日報》和《自由時報》並列第一,各有三則新聞,同時違反三項烏龍新聞檢視標準。
其中蘋果11月4號C9版〈試鞋卡奶好窒息 I級艷后遛豪華乳溝〉,內文出現「一會捧奶一會深蹲,試鞋時根本直接「倒奶」,看得讓人臉紅心跳。還用「I級艷后」形容當事人I罩杯是「排球奶」或「足球奶」.....」,這則新聞就違反「兒少新聞處理」、「性與裸露事件處理〉、「性別與弱勢族群新聞處理〉三項原則;同報在11月6號A13版〈狼師假好心拐翹家生 玩「大老二」逼彈下體〉,內文提到「狼師假好心聯繫蹺家學生說:「可來老師家過夜、玩遊戲。」再趁與男學生玩撲克牌「大老二」遊戲時,以用手指彈輸家性器官猥褻......」詳細不雅言語,請見附錄。但這則新聞,又是寫到「變態淫師」、「狼師」這類歧視的情緒用詞,又是過度詳述性騷擾過程,加上法案已經依依強制性交、強制猥褻等罪,判處這名老師11年徒刑,所以等於是過於詳細敘述犯罪過程。所以同時違反了「性侵害、性騷擾新聞處理」、「犯罪新聞處理」、「性別與弱勢族群新聞處理」;同報 11月13號刊出〈狼姑丈狎8歲姪女 栽在真心話大冒險〉,則是相同處理模式,也一併違反,上述新聞的處理的三條原則。
另外《自由時報》在11月7號〈絲襪控尾隨辣妹 強摸小腿被踹下樓〉、11/8 〈台南遊樂園惡狼拉女童猥褻〉、11月10號,B2版〈「妳很香、胸很大」狼師襲胸女高生〉、這幾則新聞,也都是用類似的處理模式,把嫌犯貼上「絲襪控」、「狼師」、「遊樂園惡狼」「領有身障手冊」等標籤,又過度詳細描繪性騷擾、或性侵害的犯罪細節,容易引發模仿效應或讓當事人感受到二度傷害。同樣也都違反「性侵害、性騷擾新聞處理」、「犯罪新聞處理」、「性別與弱勢族群新聞處理」三項新聞標尺。
涉己置入新聞該有所節制
11月份商品活動及涉己置入烏龍新聞,居冠的是《《中國時報》》,共有 37 則。光是《中國時報》11月4號,就出現四則設己新聞置入,包括〈邱義仁吹響號角 扁朝玉山邦再起〉、〈驚聞老公《飢餓遊戲》摟妹 季芹搞突襲嚇傻王仁甫〉、〈庹宗華演藝路好苦 拍戲遭火災 差點被戳瞎〉、〈茵芙愛上化工男不洩蜜〉;四則新聞分別是意圖宣傳《時報周刊》當期的內容,以及中視於週日晚間播出的綜藝節目《飢餓遊戲》、《改變的起點》、《多桑@純萃年代》(每週一至週五晚8點在中視播)、9點在中天娛樂台播等節目。這樣的報導內容,讓平面新聞衍然變成自家媒體廣告及預告的平台,排擠讀者多元選擇的權益。另外同一報紙,在11月7號,有四則大篇幅的涉己新聞置入,包括頭版就是〈龍行天下 孝傲全球〉、第二版更是用全版報導〈旺旺孝親獎〉、B2版還有〈旺旺公益之星校園選拔 王積善奪冠〉、娛樂新聞C2版〈伊林群星《雙十一》陪搶夯貨〉更是大喇喇在副標題點出〈合作天貓明晚直播 爽購旺仔xKitty聯名食品〉。最後一則的附圖,明顯有涉己產品置入,附上內文如下「伊林娛樂8月與淘寶全球購成功合作直播節目《臺北西遊記》後,將再與淘寶旗下天貓直播平台合作,推出直播節目《大學生了沒旺旺特輯爽購雙十一》當天網友還可線上購買旺旺集團超夯食品、飲料。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商品莫過於10月底才推出的旺仔×Hello Kitty夢幻聯名商品!」,又是置入自家產品,還主打自家直播節目,以及置入對岸電商平台,再用新聞報導形式,圖說上撇清:取材自淘寶網。但細究呈現的方法,相當程度是是業務配合的模式。新防會盼新聞版面上應該清楚標示為「廣告」,以免魚目混珠,讓讀者因此受騙上當。
附圖:作者自行翻拍11/7報紙
同樣是涉己置入廣告,有些報系會用各式各樣的包裝,一再出現。像是《中國時報》11月9號,又出現〈伊林群星直播放送旺旺好康〉、〈殷琦網購旺仔牛奶免扛重 APP送到府 陳志強黃志瑋喊讚〉等。不免讓人質疑,媒體如果形成集團化,除了增加為集團服務或作公關的功能性,是否進一步讓新聞多元呈現反而被剝奪或稀釋?
另外《聯合報》11月份也有多達36 則涉己置入新聞,隱藏在活動訊息或專題中,像是11月9號〈用琴聲征服你 愛麗絲明年初訪台〉、〈蛋黃哥景點快閃熱舞 粉絲搶合影〉,就點出「愛麗絲.紗良.奧特鋼琴獨奏會由《聯合報》系主辦,明年一月十日在國家音樂廳演出」、「主辦單位《聯合報》系表示,本次蛋黃哥快閃活動未來也可能不定期在台中各大景點舉辦,而「蛋黃哥懶得展」台中站展覽內容裡……」。一直到快月底,11月24還持續出現〈愛麗絲彈奏蕭邦送外婆〉,11月28〈吉卜力台中展早鳥優惠倒數〉,透過不斷強力置入活動訊息,達到宣傳功效,只是展覽活動訊息雖然也是服務讀者,但建議涉己置入新聞或圖片,仍要打上廣告或廣編以示對讀者負責。
/林珮霖(烏龍新聞觀察報告主持人、資深媒體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