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報告A
31
2006.08
壹、「李前總統記者會」的新聞處理之質化分析
觀察報紙:自由時報、聯合報、中國時報、蘋果日報及聯合晚報等五家主要報紙
分析範圍:所有相關報導版面
觀察時間:2006年8月12 日至8月14 日
一、新聞發展背景
自陳水扁總統的女婿及親信傳出涉及弊案,總統府國務機要費使用亦遭質疑以來,執政團對陷入政治危機,加上朝野信任基礎薄弱和互鬥,新聞媒體且未能遵循專業處理有關報導,國內政局近數月陷入動盪不安,國會在期間又進行罷免總統程序,社會乃瀰漫對立不安氣氛。
在此危疑震撼之際,政壇傳聞更是不斷,特別是李登輝前總統,幾已成了各方動見觀瞻的指標性人物。許多新聞媒體拿「扁李關係」,大作文章,各種謠言或小道消息紛紛出籠,未見查證,即紛紛在新聞報導中出現;儘管李前總統本人或發言人否認,類似報導依復不斷「重演」。例如李前總統在8月12日與記者茶敘,就坦直表示:「新聞報導要正確,更要查證和平衡報導,不能子虛烏有,也不可斷章取義。」並提出「台灣主體政權」取代「本土政權」的重要新見解。然而,對此「新思維」,當天的電視和次日報紙著墨不多(註:李前總統所強調者,係以台灣為主體的核心價值思考,超越族群、黨派,凝聚並能深化國家的認同),卻仍是對其談話內容,「各取所需」,各自「主觀建構」編寫。其後,即便到了9、10月也一樣「故態復萌」,像所謂的「李、呂(秀蓮)、王(金平)」結盟之說,即為明顯例證。類此失實報導7、8月間遭駁斥,9、10月卻「重演」。令人遺憾。
李前總統選在8月12日舉行記者會,固是值逢「台灣團結聯盟」五週年黨慶,但也是新聞媒體「傳聞」紛擾期間,因其消息來源多半是「據說」,且為夾議夾敘的「道聽塗說」,又未經查證,勢須作正式澄清,以免混淆視聽,誤導社會。
僅舉其中犖犖大者:聯合報在8月9日A4版的一則新聞標題:「扁形象這麼差 李登輝拒見」;內文導言:「李登輝告訴台聯人士,他和扁很久沒見面了,也不會和他見面,不然『外界會以為我們是一樣的』,李登輝的話,讓台聯人士感到扁李關係,已無轉寰餘地」。而10日的中國時報A2版的一則新聞標題卻是:「李登輝:一兩塊磚溜掉,民進黨城牆就垮了。」同日蘋果日報A2版的一則新聞標題:「台聯撂話 李登輝後天痛批扁」;到了11日自由時報以A2版頭題報導:「李不以誰上誰下 思考問題」並引述台聯主席蘇進強說:「從未聽過李前總統說希望陳總統下台;而一兩塊磚溜掉,民進黨就垮了,不僅內容不實,想像力亦實在太豐富了。」同日,中國時報A2版頭題則報導:「一旦李呂王體制成形 民進黨不保」;另一則新聞標題則指:「李促因應扁下台,台聯將挺呂王」作呼應。同日的聯合報也在A3版的一則新聞標題,指:「李登輝預估扁下台機率很高」云云。
在12日記者會後,次日部分報紙的編寫處理,仍不脫「主觀建構」方式,並未以李前總統的「沒影的代誌」作重點澄清,反以標題讓人有「想像空間」。例如聯合報A4版的新聞標題:「李登輝:扁執政像瞎子 沒說要倒扁 要不要下台 他自己決定」 ;還有A3版特稿:「立院開議籌碼更多,迂迴揮劍 李9月才出絕招」。中國時報A4版頭題則有:「強調目前政局安定最重要 兩手策略?李登輝軟批扁 狠批蘇」云云。
類此以「傳聞、據悉、據分析、據了解」,未向當事人查證的「新聞」,以「夾敘夾議」方式報導,復經回應、評論,再加傳聞予以炮製,令人真偽難辦。如此周而復始,實已明顯違反新聞專業的「正確第一」鐵律。正如澄社社長黃秀端教授(在6月11日於自由時報A15版「自由廣場」發表的:「呼籲朝野停止惡鬥 重建社會信任與挽救台灣民主危機」)一文,其中提到的媒體部分:「媒體只問政治立場,不問是非,捕風捉影,明目張膽捲入政黨惡鬥,導致輿論混濁,甚至藉勢製造新聞,以編造故事取代新聞報導,踐踏公民隱私,侵犯人權。…..媒體應回歸專業,並遵守專業倫理。」足見社會檢討新聞媒體的聲浪,業已不絕如縷,媒體經營者和新聞工作者勢須自省、自律,方足以負責任地回應社會嚴峻的批評。
茲以8月12日至14日之間,各大報紙對「李前總統記者會」所報導的新聞內容,作本研究觀察的重點。
二.概念說明
分析此次「李前總統記者會」新聞處理,本研究引用的概念是:「有無檢具消息來源?」、「是否落實新聞查證?」、「平衡報導與否?」、「新聞編寫是否精練?」及「有無善盡媒介責任?」等五種。這五種觀點長久以來為新聞專業守則的實務共識,茲再說明本研究試擬的操作標尺如下:
(一)檢具消息來源方面
1. 記者引述或採訪的消息來源,是否片斷不周全,以致誤導讀者?
2. 引述是否錯誤?例如誤聽、誤釋、誤讀、誤解?
3. 是否濫用匿名的消息來源?例如消息來源匿名有無必要?是否與保護消息來源無涉?有無便宜行事,致引述的消息來源欠缺公信力,甚至提供錯誤的訊息?或新聞成為消息來源的風向球,甚至鬥爭的工具?
4. 消息來源是否偏頗?如專引述單一立場或特殊身分者?
5. 消息來源是否失當?如與新聞事件無關,或者非專家、不適合評論者?
6. 是否盲從有言論免責權之言論?如過度報導民意代表恣意批判他人,甚至人身攻擊的說辭,且致助長了濫用免責權之弊?
7. 有無錯誤引導消息來源,如記者是否以錯誤的消息求証於人,要人評論,致以錯導錯,愈加背離事實?
(二)落實新聞查證方面
1. 查證是否有形無實?即徒有查證的形式,而無查證的實質?如求證的事項與主控一方的批評無關,致虛有向當事人求證之表象?
2. 是否僅是部分查證?即雖有查證之動作,卻未查證周詳,而有部分遺漏?或未向當事人一一求證其受指控之事項,或僅有部分當事人的回應?
3. 是否全無查證?完全剝奪了受控當事人的回應權?
(三)是否平衡報導方面
1. 給予各方,至少給予主控一方和被控另方之篇幅比例是否明顯失衡?
2. 新聞呈現的論點是否偏頗?是否不合比例地呈現主控一方或被控一方的論點?
(四)精練新聞編寫方面
1. 新聞寫作是否脈絡不清?或欠缺背景說明,而有誤導讀者之虞?
2. 寫新聞是否將傳聞偽裝成眼見,以移情(empathy)手法重建現場,仿若親眼目睹一切,有淪入主觀建構之缺失?
3. 新聞寫作是否夾敘夾議?記者是否將評論的文字寫入報導之中?
4. 標題是否過當?有沒有雖近內文文義,卻溢出了內文範圍?
5. 題文相合嗎?還是差異頗大?
6. 標題與版面是否有弦外之音?有沒有因為操弄文字或刻意編排,而致話中有話、另孳他意,易於誤導讀者?
(五)媒介責任方面
1. 報導是否署名?
2. 報導出錯,有無更正?
3. 報導出錯,傷及無辜,有無向當事人道歉?有無向讀者致歉?
三、新聞處理缺失分析
(一)自由時報
1. 消息來源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2.新聞查證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3.平衡報導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4.新聞編寫方面
在8月13日A1版的頭題:「李登輝批蘇修 澄清沒倒扁」,內文雖多引述李前總統針對兩岸經貿政策的批評,但文末卻有:「對於李前總統的批評,行政院發言人鄭文燦只表示:『雖然李前總統講錯了,但還是尊重他。』」云云,並未見到有何說明,顯得脈絡不清。同時,李前總統曾於4月14日在自由時報A19版發表「經濟戰略轉回台灣」的專文,便強調:「台灣以既有的實力和競爭力,要繼續向上提升,必須跨越自己的過去,選擇新的發展方向攀登新的戰略目標。首先要把『去中國複製台灣』的昨天。轉向『建設台灣』的今天和開創台灣和世界的明天。」這種『新思維』,若未加以背景說明編寫,反易誤導讀者只是在「批蘇修」,徒然變成泛政治化,有失其意義,也有違新聞專業編寫原則。
在8月14日A3版的一則新聞標題:「李前總統:本土新意涵,應改為台灣主體。」但內文對此「新思維」,只寫了一段導言,並未作有「解釋性」報導;而李前總統與新聞媒體記者茶敘中,對當前新聞報導未重「查證」及「平衡」,致產生「混淆視聽」現象,此一報導卻隻字未提,使新聞編寫上未盡周延。
5.媒介責任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(二)聯合報
1. 消息來源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2. 新聞查證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3. 平衡報導方面
在8月13日的A4版只報導一則李前總統在高雄講演的新聞,標題是:「李登輝:扁執政像瞎子」,對李的否認「倒扁」,內文卻以:「外界原本以為李登輝會『出重手批扁』,回應外界要扁下台的期待;不過李登輝反而澄清他『沒有要倒扁』」,其實李已曾表示,外界一些『胡說八道』的說法,『只是想利用我而已』。何況,李既已表明本意,怎會為了『回應外界要扁下台的期待』?而此報導對當天的演講重點在台海兩岸經貿政策,反而輕描淡寫,也無行政院方面說明,使得呈現的觀點偏頗,有違平衡報導原則。
4. 新聞編寫方面
在8月14日,以A3版三分之一的版面處理李前總統和媒體記者茶敘新聞,並未提到他對「本土」的意涵,應改為「台灣主體」之重要新見解,反以圖文突出他早年對蔣經國坐1/3椅子的趣聞。同時在頭題:「李登輝:扁李關係平靜,暫無需見面」的報導中,係以否認三條件支持呂等,都是『別人製造出來的』為主,對期勉新聞界要「勤查證、求平衡」卻付闕如。另以「特稿」:「倒扁李不出手?等待時機成熟?」又埋下日後繼續大作文章的伏筆。此皆有「主觀建構」和「刻意編排」之嫌,有違新聞編寫原則。
5.媒介責任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(三)中國時報
1. 消息來源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2. 新聞查證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3. 平衡報導方面
在8月13日A4版僅以一則頭題:「李登輝軟批扁 狠批蘇」報導,對其所談的兩岸經貿問題重點,並未有行政院方面說明的平衡報導。
4. 新聞編寫方面
在8月13日A4版頭題:「兩手策略?李登輝軟批扁,狠批蘇」,對其否認外界傳聞,隻字未提;卻另以「特稿」:「批扁改成把蘇 葫蘆賣什麼藥?」顯有「主觀建構」之嫌。而事實上所謂「狠批蘇」,只是李前總統剖析台海兩岸經貿政策問題,此一報導對此語焉不詳,交代不清。
在8月14日以A4版整版報導李前總統與記者茶敘內容,但在編寫方面,卻突出前後第一夫人的「珠寶」比較,也以:「暗諷吳淑珍 李登輝:感謝太太沒有珠寶」作頭題,顯有刻意編排之嫌。而在李籲新聞界要「勤查證,求平衡」,則隻字未提,且以「特稿」:「立院開議籌碼更多 迂迴揮劍 李9月才出絕招」(註:事實上,及至9月底,李也無任何動作),仍強調其善「精算」、「謀略」,且以「呂王體制」做伏筆,皆不符新聞編寫原則。
5. 媒介責任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(四)蘋果日報
1. 消息來源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2. 新聞查證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3. 平衡報導方面
在8月13日A2版只報導一則新聞標題:「李批制憲正名都沒,諷總統公私不分 權力不放」,對當天演講重點的台海兩岸經貿問題和否認外界「倒扁」傳聞,內文脈絡不清。尤其對前者僅有「痛批當前兩岸經貿政策」一段文字,語焉不詳,也未有行政院的說明作平衡報導。
4. 新聞編寫方面
同上。8月13日的新聞標題與內文報導不符,易另孳他意。
在8月14日的A2版李前總統的記者茶敘內容,十分簡略,僅以一則標題:「李誇妻寶石不貴 暗諷扁 稱與扁關係平靜 暫時不需見面」帶過,對「本土」改為「台灣主體」的新思維,乃至於呼籲媒體重「查證、平衡」等,均付闕如,有淪入「主觀建構」和刻意編排之缺失。
5. 媒介責任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(五)聯合晚報
1. 消息來源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2. 新聞查證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3. 平衡報導方面
在8月13日對李前總統與記者茶敘內容,分以一版和三版頭題,各一則新聞作報導,對當天日報刊載批評台海兩岸經貿政策問題,並未有行政院說明的平衡報導(按:茶敘中有提到此事)。
4. 新聞編寫方面
同上。8月13日的報導,標題尚稱平穩,如一版:「李登輝:尊蔣不是假仙」,三版頭題:「李登輝:我沒必要倒扁」。但內文唯缺「本土」改為「台灣主體」的重要詮釋,及籲請新聞界重視「查證、平衡」,均有違新聞編寫原則。
5. 媒介責任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四、結論
以處理8月份主題「李前總統記者會」的新聞處理而言,在五項標尺中,各主要報紙,在平衡報導、新聞編寫方面,均有「主觀建構」缺失,應該檢討改進。在對照比較之下,以《自由時報》表現最佳,餘依序為《蘋果日報》、《聯合報》、《中國時報》及《聯合晚報》(參見附表)。
各主要報紙在李前總統於12日赴高雄講演,及次日的記者會,均有批評台海兩岸經貿政策問題部分,卻忽略了行政院的反應,理應作平衡報導,以釋外界疑惑。其次,李前總統13日提到「本土」改為「台灣主體」的新詮釋,主要報紙卻少解釋性報導;其籲請新聞界重視「查證及平衡報導」,回歸新聞專業部分,亦只有電子媒體報導,報紙則無隻字片語。
由於今年6月以來部分報紙的「烏龍新聞」(詳見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所刊印的「報紙觀察報告」)不斷,已引起社會嚴重非議。正如今年故世的紐約時報前總編輯羅森陶(A.M .Rosenthal)所強調:「新聞並非謊言、偷竊或欺騙的執照,採訪必須經過審慎查證。」
無獨有偶地,國際知名的英國劍橋紐翰學院(Newnham College)院長歐妮爾教授(Onora O´Neill),曾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,也是少數獲英國女皇冊封爵位的學者,2002年應英國國家廣播公司(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,簡稱BBC)之邀擔任著名的「芮斯講座」(Reith Lecture)學者,發表許多膾炙人口的講演,對新聞媒體更有批評和期許。
她認為:「在大眾傳播發達的時代,資訊是非常豐富的,但卻常常摻雜了錯誤和惡意的資訊,難以辨析,須從制度著手改革。然而某些有『權勢』的機構和行業,卻巧妙地避開負責和透明化的改革,最明顯的就是媒體,特別是印刷媒體,像廣電媒體就沒那麼幸運了。在英國便有1996年的廣播法案和相關的規範,可是近年來的報紙,相對顯得不負責任,所謂的編輯與報導,經常摻雜了中傷、譏誚、嘲弄、指控、羞辱及指責,甚至有些揭發、爆料的報導,常是造謠、抹黑,遊走在誹謗邊緣。……最嚴重的是沒有可提供檢驗的『證據』。」
歐妮爾教授指出:「身處在在這個複雜的世界,我們皆須謹慎地付出『信任』,所以無法評估的報導,簡直就是『災難』。」她說:「我們需要的是可評估和查證的報導,如果不是,那麼公眾評論的源頭便受到污染,誤導社會的判斷。」
因此,她強調:「擁有新聞自由,並不表示擁有欺騙的執照。」英國的各項民調顯示:「最不信任報紙記者的程度,超過了電台和電視記者。」歐妮爾教授表示:「新聞自由是要負責任的,其權利和義務是相對的。新聞媒體並不享有指控欺騙的豁免權,因為誇大不實或扭曲操弄的報導,傷害社會太大了,甚至使社會產生互不信任危機!」
事實上,近年來台灣的新聞媒體違反專業倫理的例子,俯拾皆是。像2005年6月18日出版的「新台灣雜誌」,便以「社會亂源:媒體走火入魔,民眾信任度大降」作封面故事,對照年來的諸多錯謬報導,只能說:「於今尤烈」,如果不能及早回歸專業正途,將會導致如歐妮爾教授所憂心的:「假借新聞自由,恣意欺騙妄為,將使人權遭到蹂躪,社會無可信的資訊和公正評論,連文化傳承都失去信賴的憑藉。」後果之嚴重,自不言而喻。而如此層出不窮的亂象一再重演,更非民主之福。
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一部名著「呂氏春秋」,在12紀選目「當務」篇中,有一段文字引來「以古喻今」,相當貼切,就是:「辨而不當論,信而不當理,勇而不當義,法而不當務,惑而乘驥也,狂而操吳干將也,大亂天下必此四者也。所貴辨者,為其由所論也;所貴信者,為其遵所理也;所貴勇者,為其行義也;所貴法者,為其當務也。」其中,顛倒黑白的雄辯,莫名其妙的勇氣,造成天下大亂,最值得現今新聞媒體中人,深切體會和省思!
各報表現比較表(李前總統記者會)
如果在該項目中無任何明顯缺失,即給予一個☆ ;因此☆ 越多,代表越好。
附錄
一、李前總統記者會的新聞處理
(一)自由時報
(二)聯合報
(三)中國時報
(四)蘋果日報
(五)聯合晚報
觀察報紙:自由時報、聯合報、中國時報、蘋果日報及聯合晚報等五家主要報紙
分析範圍:所有相關報導版面
觀察時間:2006年8月12 日至8月14 日
一、新聞發展背景
自陳水扁總統的女婿及親信傳出涉及弊案,總統府國務機要費使用亦遭質疑以來,執政團對陷入政治危機,加上朝野信任基礎薄弱和互鬥,新聞媒體且未能遵循專業處理有關報導,國內政局近數月陷入動盪不安,國會在期間又進行罷免總統程序,社會乃瀰漫對立不安氣氛。
在此危疑震撼之際,政壇傳聞更是不斷,特別是李登輝前總統,幾已成了各方動見觀瞻的指標性人物。許多新聞媒體拿「扁李關係」,大作文章,各種謠言或小道消息紛紛出籠,未見查證,即紛紛在新聞報導中出現;儘管李前總統本人或發言人否認,類似報導依復不斷「重演」。例如李前總統在8月12日與記者茶敘,就坦直表示:「新聞報導要正確,更要查證和平衡報導,不能子虛烏有,也不可斷章取義。」並提出「台灣主體政權」取代「本土政權」的重要新見解。然而,對此「新思維」,當天的電視和次日報紙著墨不多(註:李前總統所強調者,係以台灣為主體的核心價值思考,超越族群、黨派,凝聚並能深化國家的認同),卻仍是對其談話內容,「各取所需」,各自「主觀建構」編寫。其後,即便到了9、10月也一樣「故態復萌」,像所謂的「李、呂(秀蓮)、王(金平)」結盟之說,即為明顯例證。類此失實報導7、8月間遭駁斥,9、10月卻「重演」。令人遺憾。
李前總統選在8月12日舉行記者會,固是值逢「台灣團結聯盟」五週年黨慶,但也是新聞媒體「傳聞」紛擾期間,因其消息來源多半是「據說」,且為夾議夾敘的「道聽塗說」,又未經查證,勢須作正式澄清,以免混淆視聽,誤導社會。
僅舉其中犖犖大者:聯合報在8月9日A4版的一則新聞標題:「扁形象這麼差 李登輝拒見」;內文導言:「李登輝告訴台聯人士,他和扁很久沒見面了,也不會和他見面,不然『外界會以為我們是一樣的』,李登輝的話,讓台聯人士感到扁李關係,已無轉寰餘地」。而10日的中國時報A2版的一則新聞標題卻是:「李登輝:一兩塊磚溜掉,民進黨城牆就垮了。」同日蘋果日報A2版的一則新聞標題:「台聯撂話 李登輝後天痛批扁」;到了11日自由時報以A2版頭題報導:「李不以誰上誰下 思考問題」並引述台聯主席蘇進強說:「從未聽過李前總統說希望陳總統下台;而一兩塊磚溜掉,民進黨就垮了,不僅內容不實,想像力亦實在太豐富了。」同日,中國時報A2版頭題則報導:「一旦李呂王體制成形 民進黨不保」;另一則新聞標題則指:「李促因應扁下台,台聯將挺呂王」作呼應。同日的聯合報也在A3版的一則新聞標題,指:「李登輝預估扁下台機率很高」云云。
在12日記者會後,次日部分報紙的編寫處理,仍不脫「主觀建構」方式,並未以李前總統的「沒影的代誌」作重點澄清,反以標題讓人有「想像空間」。例如聯合報A4版的新聞標題:「李登輝:扁執政像瞎子 沒說要倒扁 要不要下台 他自己決定」 ;還有A3版特稿:「立院開議籌碼更多,迂迴揮劍 李9月才出絕招」。中國時報A4版頭題則有:「強調目前政局安定最重要 兩手策略?李登輝軟批扁 狠批蘇」云云。
類此以「傳聞、據悉、據分析、據了解」,未向當事人查證的「新聞」,以「夾敘夾議」方式報導,復經回應、評論,再加傳聞予以炮製,令人真偽難辦。如此周而復始,實已明顯違反新聞專業的「正確第一」鐵律。正如澄社社長黃秀端教授(在6月11日於自由時報A15版「自由廣場」發表的:「呼籲朝野停止惡鬥 重建社會信任與挽救台灣民主危機」)一文,其中提到的媒體部分:「媒體只問政治立場,不問是非,捕風捉影,明目張膽捲入政黨惡鬥,導致輿論混濁,甚至藉勢製造新聞,以編造故事取代新聞報導,踐踏公民隱私,侵犯人權。…..媒體應回歸專業,並遵守專業倫理。」足見社會檢討新聞媒體的聲浪,業已不絕如縷,媒體經營者和新聞工作者勢須自省、自律,方足以負責任地回應社會嚴峻的批評。
茲以8月12日至14日之間,各大報紙對「李前總統記者會」所報導的新聞內容,作本研究觀察的重點。
二.概念說明
分析此次「李前總統記者會」新聞處理,本研究引用的概念是:「有無檢具消息來源?」、「是否落實新聞查證?」、「平衡報導與否?」、「新聞編寫是否精練?」及「有無善盡媒介責任?」等五種。這五種觀點長久以來為新聞專業守則的實務共識,茲再說明本研究試擬的操作標尺如下:
(一)檢具消息來源方面
1. 記者引述或採訪的消息來源,是否片斷不周全,以致誤導讀者?
2. 引述是否錯誤?例如誤聽、誤釋、誤讀、誤解?
3. 是否濫用匿名的消息來源?例如消息來源匿名有無必要?是否與保護消息來源無涉?有無便宜行事,致引述的消息來源欠缺公信力,甚至提供錯誤的訊息?或新聞成為消息來源的風向球,甚至鬥爭的工具?
4. 消息來源是否偏頗?如專引述單一立場或特殊身分者?
5. 消息來源是否失當?如與新聞事件無關,或者非專家、不適合評論者?
6. 是否盲從有言論免責權之言論?如過度報導民意代表恣意批判他人,甚至人身攻擊的說辭,且致助長了濫用免責權之弊?
7. 有無錯誤引導消息來源,如記者是否以錯誤的消息求証於人,要人評論,致以錯導錯,愈加背離事實?
(二)落實新聞查證方面
1. 查證是否有形無實?即徒有查證的形式,而無查證的實質?如求證的事項與主控一方的批評無關,致虛有向當事人求證之表象?
2. 是否僅是部分查證?即雖有查證之動作,卻未查證周詳,而有部分遺漏?或未向當事人一一求證其受指控之事項,或僅有部分當事人的回應?
3. 是否全無查證?完全剝奪了受控當事人的回應權?
(三)是否平衡報導方面
1. 給予各方,至少給予主控一方和被控另方之篇幅比例是否明顯失衡?
2. 新聞呈現的論點是否偏頗?是否不合比例地呈現主控一方或被控一方的論點?
(四)精練新聞編寫方面
1. 新聞寫作是否脈絡不清?或欠缺背景說明,而有誤導讀者之虞?
2. 寫新聞是否將傳聞偽裝成眼見,以移情(empathy)手法重建現場,仿若親眼目睹一切,有淪入主觀建構之缺失?
3. 新聞寫作是否夾敘夾議?記者是否將評論的文字寫入報導之中?
4. 標題是否過當?有沒有雖近內文文義,卻溢出了內文範圍?
5. 題文相合嗎?還是差異頗大?
6. 標題與版面是否有弦外之音?有沒有因為操弄文字或刻意編排,而致話中有話、另孳他意,易於誤導讀者?
(五)媒介責任方面
1. 報導是否署名?
2. 報導出錯,有無更正?
3. 報導出錯,傷及無辜,有無向當事人道歉?有無向讀者致歉?
三、新聞處理缺失分析
(一)自由時報
1. 消息來源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2.新聞查證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3.平衡報導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4.新聞編寫方面
在8月13日A1版的頭題:「李登輝批蘇修 澄清沒倒扁」,內文雖多引述李前總統針對兩岸經貿政策的批評,但文末卻有:「對於李前總統的批評,行政院發言人鄭文燦只表示:『雖然李前總統講錯了,但還是尊重他。』」云云,並未見到有何說明,顯得脈絡不清。同時,李前總統曾於4月14日在自由時報A19版發表「經濟戰略轉回台灣」的專文,便強調:「台灣以既有的實力和競爭力,要繼續向上提升,必須跨越自己的過去,選擇新的發展方向攀登新的戰略目標。首先要把『去中國複製台灣』的昨天。轉向『建設台灣』的今天和開創台灣和世界的明天。」這種『新思維』,若未加以背景說明編寫,反易誤導讀者只是在「批蘇修」,徒然變成泛政治化,有失其意義,也有違新聞專業編寫原則。
在8月14日A3版的一則新聞標題:「李前總統:本土新意涵,應改為台灣主體。」但內文對此「新思維」,只寫了一段導言,並未作有「解釋性」報導;而李前總統與新聞媒體記者茶敘中,對當前新聞報導未重「查證」及「平衡」,致產生「混淆視聽」現象,此一報導卻隻字未提,使新聞編寫上未盡周延。
5.媒介責任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(二)聯合報
1. 消息來源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2. 新聞查證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3. 平衡報導方面
在8月13日的A4版只報導一則李前總統在高雄講演的新聞,標題是:「李登輝:扁執政像瞎子」,對李的否認「倒扁」,內文卻以:「外界原本以為李登輝會『出重手批扁』,回應外界要扁下台的期待;不過李登輝反而澄清他『沒有要倒扁』」,其實李已曾表示,外界一些『胡說八道』的說法,『只是想利用我而已』。何況,李既已表明本意,怎會為了『回應外界要扁下台的期待』?而此報導對當天的演講重點在台海兩岸經貿政策,反而輕描淡寫,也無行政院方面說明,使得呈現的觀點偏頗,有違平衡報導原則。
4. 新聞編寫方面
在8月14日,以A3版三分之一的版面處理李前總統和媒體記者茶敘新聞,並未提到他對「本土」的意涵,應改為「台灣主體」之重要新見解,反以圖文突出他早年對蔣經國坐1/3椅子的趣聞。同時在頭題:「李登輝:扁李關係平靜,暫無需見面」的報導中,係以否認三條件支持呂等,都是『別人製造出來的』為主,對期勉新聞界要「勤查證、求平衡」卻付闕如。另以「特稿」:「倒扁李不出手?等待時機成熟?」又埋下日後繼續大作文章的伏筆。此皆有「主觀建構」和「刻意編排」之嫌,有違新聞編寫原則。
5.媒介責任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(三)中國時報
1. 消息來源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2. 新聞查證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3. 平衡報導方面
在8月13日A4版僅以一則頭題:「李登輝軟批扁 狠批蘇」報導,對其所談的兩岸經貿問題重點,並未有行政院方面說明的平衡報導。
4. 新聞編寫方面
在8月13日A4版頭題:「兩手策略?李登輝軟批扁,狠批蘇」,對其否認外界傳聞,隻字未提;卻另以「特稿」:「批扁改成把蘇 葫蘆賣什麼藥?」顯有「主觀建構」之嫌。而事實上所謂「狠批蘇」,只是李前總統剖析台海兩岸經貿政策問題,此一報導對此語焉不詳,交代不清。
在8月14日以A4版整版報導李前總統與記者茶敘內容,但在編寫方面,卻突出前後第一夫人的「珠寶」比較,也以:「暗諷吳淑珍 李登輝:感謝太太沒有珠寶」作頭題,顯有刻意編排之嫌。而在李籲新聞界要「勤查證,求平衡」,則隻字未提,且以「特稿」:「立院開議籌碼更多 迂迴揮劍 李9月才出絕招」(註:事實上,及至9月底,李也無任何動作),仍強調其善「精算」、「謀略」,且以「呂王體制」做伏筆,皆不符新聞編寫原則。
5. 媒介責任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(四)蘋果日報
1. 消息來源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2. 新聞查證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3. 平衡報導方面
在8月13日A2版只報導一則新聞標題:「李批制憲正名都沒,諷總統公私不分 權力不放」,對當天演講重點的台海兩岸經貿問題和否認外界「倒扁」傳聞,內文脈絡不清。尤其對前者僅有「痛批當前兩岸經貿政策」一段文字,語焉不詳,也未有行政院的說明作平衡報導。
4. 新聞編寫方面
同上。8月13日的新聞標題與內文報導不符,易另孳他意。
在8月14日的A2版李前總統的記者茶敘內容,十分簡略,僅以一則標題:「李誇妻寶石不貴 暗諷扁 稱與扁關係平靜 暫時不需見面」帶過,對「本土」改為「台灣主體」的新思維,乃至於呼籲媒體重「查證、平衡」等,均付闕如,有淪入「主觀建構」和刻意編排之缺失。
5. 媒介責任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(五)聯合晚報
1. 消息來源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2. 新聞查證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3. 平衡報導方面
在8月13日對李前總統與記者茶敘內容,分以一版和三版頭題,各一則新聞作報導,對當天日報刊載批評台海兩岸經貿政策問題,並未有行政院說明的平衡報導(按:茶敘中有提到此事)。
4. 新聞編寫方面
同上。8月13日的報導,標題尚稱平穩,如一版:「李登輝:尊蔣不是假仙」,三版頭題:「李登輝:我沒必要倒扁」。但內文唯缺「本土」改為「台灣主體」的重要詮釋,及籲請新聞界重視「查證、平衡」,均有違新聞編寫原則。
5. 媒介責任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四、結論
以處理8月份主題「李前總統記者會」的新聞處理而言,在五項標尺中,各主要報紙,在平衡報導、新聞編寫方面,均有「主觀建構」缺失,應該檢討改進。在對照比較之下,以《自由時報》表現最佳,餘依序為《蘋果日報》、《聯合報》、《中國時報》及《聯合晚報》(參見附表)。
各主要報紙在李前總統於12日赴高雄講演,及次日的記者會,均有批評台海兩岸經貿政策問題部分,卻忽略了行政院的反應,理應作平衡報導,以釋外界疑惑。其次,李前總統13日提到「本土」改為「台灣主體」的新詮釋,主要報紙卻少解釋性報導;其籲請新聞界重視「查證及平衡報導」,回歸新聞專業部分,亦只有電子媒體報導,報紙則無隻字片語。
由於今年6月以來部分報紙的「烏龍新聞」(詳見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所刊印的「報紙觀察報告」)不斷,已引起社會嚴重非議。正如今年故世的紐約時報前總編輯羅森陶(A.M .Rosenthal)所強調:「新聞並非謊言、偷竊或欺騙的執照,採訪必須經過審慎查證。」
無獨有偶地,國際知名的英國劍橋紐翰學院(Newnham College)院長歐妮爾教授(Onora O´Neill),曾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,也是少數獲英國女皇冊封爵位的學者,2002年應英國國家廣播公司(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,簡稱BBC)之邀擔任著名的「芮斯講座」(Reith Lecture)學者,發表許多膾炙人口的講演,對新聞媒體更有批評和期許。
她認為:「在大眾傳播發達的時代,資訊是非常豐富的,但卻常常摻雜了錯誤和惡意的資訊,難以辨析,須從制度著手改革。然而某些有『權勢』的機構和行業,卻巧妙地避開負責和透明化的改革,最明顯的就是媒體,特別是印刷媒體,像廣電媒體就沒那麼幸運了。在英國便有1996年的廣播法案和相關的規範,可是近年來的報紙,相對顯得不負責任,所謂的編輯與報導,經常摻雜了中傷、譏誚、嘲弄、指控、羞辱及指責,甚至有些揭發、爆料的報導,常是造謠、抹黑,遊走在誹謗邊緣。……最嚴重的是沒有可提供檢驗的『證據』。」
歐妮爾教授指出:「身處在在這個複雜的世界,我們皆須謹慎地付出『信任』,所以無法評估的報導,簡直就是『災難』。」她說:「我們需要的是可評估和查證的報導,如果不是,那麼公眾評論的源頭便受到污染,誤導社會的判斷。」
因此,她強調:「擁有新聞自由,並不表示擁有欺騙的執照。」英國的各項民調顯示:「最不信任報紙記者的程度,超過了電台和電視記者。」歐妮爾教授表示:「新聞自由是要負責任的,其權利和義務是相對的。新聞媒體並不享有指控欺騙的豁免權,因為誇大不實或扭曲操弄的報導,傷害社會太大了,甚至使社會產生互不信任危機!」
事實上,近年來台灣的新聞媒體違反專業倫理的例子,俯拾皆是。像2005年6月18日出版的「新台灣雜誌」,便以「社會亂源:媒體走火入魔,民眾信任度大降」作封面故事,對照年來的諸多錯謬報導,只能說:「於今尤烈」,如果不能及早回歸專業正途,將會導致如歐妮爾教授所憂心的:「假借新聞自由,恣意欺騙妄為,將使人權遭到蹂躪,社會無可信的資訊和公正評論,連文化傳承都失去信賴的憑藉。」後果之嚴重,自不言而喻。而如此層出不窮的亂象一再重演,更非民主之福。
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一部名著「呂氏春秋」,在12紀選目「當務」篇中,有一段文字引來「以古喻今」,相當貼切,就是:「辨而不當論,信而不當理,勇而不當義,法而不當務,惑而乘驥也,狂而操吳干將也,大亂天下必此四者也。所貴辨者,為其由所論也;所貴信者,為其遵所理也;所貴勇者,為其行義也;所貴法者,為其當務也。」其中,顛倒黑白的雄辯,莫名其妙的勇氣,造成天下大亂,最值得現今新聞媒體中人,深切體會和省思!
各報表現比較表(李前總統記者會)
報別 標尺 |
自由時報 | 聯合報 | 中國時報 | 蘋果日報 | 聯合晚報 |
消息來源 | ☆ | ☆ | ☆ | ☆ | ☆ |
新聞查證 | ☆ | ☆ | ☆ | ☆ | ☆ |
平衡報導 | ☆ | ||||
新聞編寫 | |||||
媒介責任 | ☆ | ☆ | ☆ | ☆ | ☆ |
附錄
一、李前總統記者會的新聞處理
(一)自由時報
日期 | 標 題 | 記者 | 版別 | 欄位 |
0812 | 回應倒扁 總統:人民託付的責任未了 倒扁難服眾 陳菊促施明德尊重司法調查 「恐呂」 呂指施自己害怕 媒體問「是否參與倒扁」 李登輝:沒有啦 倒扁聯盟誓師 李呂王體制?王金平、呂秀蓮同聲駁斥 附刊:倆人在工商建研會晤談照片 |
邱燕玲 /台北報導 侯承旭、李欣芳/綜合報導 王珮華、邱燕玲、李欣芳 /台北報導 彭顯鈞 /台北報導 施曉光 /台北報導 黃維助、李欣芳、王珮華 /台北報導 簡榮豐/攝影 |
A2 |
頭題 三欄 三欄 一欄 三欄 |
0813 | 李登輝批蘇修 澄清沒倒扁 蘇修路線促統 違反民意 企業西進 台經濟空洞化 積極開放 生活才更好嗎 附刊:李前總統在向李登輝學校校友演說時指出,「對中國要硬起來」照片 台聯黨慶 模擬憲法草案公投 李登輝出手 台灣利益重於倒扁 扁:盼李做台灣人的精神領袖 |
楊菁菁、彭顯鈞、王貝林 /綜合報導 黃志源/攝影 彭顯鈞 /高雄報導 彭顯鈞(特稿) 邱燕玲 /台北報導 |
A1 A2 |
頭題 二欄 全一 |
0814 | 李登輝:與扁關係平平靜靜 政界邀約 李登輝九月訪日 超人氣李登輝 多次與小泉熱線 凝聚新時代台灣人 李:應改為台灣主體 |
彭顯鈞 /高雄報導 彭顯鈞、王平宇/綜合報導 彭顯鈞 /綜合報導 彭顯鈞 /高雄報導 |
A2 A3 |
橫一 橫一 三欄 全二 |
(二)聯合報
日期 | 標 題 | 記者 | 版別 | 欄位 |
0813 | 李登輝:扁執政像瞎子 沒說要倒扁「要不要下台 他自己決定 |
何明國、曹敏吉、楊濡嘉 /高雄市報導 |
A4 |
二欄 |
0814 | 李登輝:扁李關係平靜 暫無需見面 三條件支持呂?「都是別人製造出來的」 扯進國務費爭議「扁沒法澄清 才講到我」 下月將訪日本 倒扁 李不出手? 等時機成熟? 繼任民調高 呂:要依憲法 附刊:呂王結盟(倆人照片)?揣測多 及李前總統「椅子坐三分之一 『非假山』」照片 |
何明國 /高雄市報導 何明國(特稿) 趙容萱、吳佩玲、江良誠 /連線報導 陳正興/攝影 董俊志/攝影 |
A3 |
頭題 二欄 |
(三)中國時報
日期 | 標 題 | 記者 | 版別 | 欄位 |
0812 | 超級星期六 倒扁護扁大拚場 台聯精神領袖李登輝南下 附刊王呂「麻吉」照片 |
何榮幸、林晨柏/台北報導 李志翔/攝影 |
A4 | 三欄 |
0813 | 強調目前安定政局最重要 兩手策略? 李登輝軟批扁 狠批蘇 指積極開放 產業更空洞化 今會媒體 將回應敏感問題 批扁改批蘇 葫蘆賣什麼藥? 附刊:李前總統照片(老帥出怪招) |
郭良傑、高有智/高雄報導 高有智(特稿) 楊嘉裕/攝影 |
A4 | 頭題 |
0814 | 改口「台灣主體政權」 李登輝:不要再說本土政權 本土一詞易生分離對立 新時代台灣人共創願景 暗諷吳淑珍 李登輝:感謝太太沒珠寶 扁無法澄清 就說轉型期 對彼此不好 暫時不見面 國務機要費 應照制度做 前後第一夫人持有珠寶比較表 珠寶申報 曾文惠以價取勝 李:當年在蔣經國面前 椅子總是坐一半 副總統對總統 要客氣一點 李計畫9月訪日 不要把虧損都推到我頭上 李:我主席任內 國民黨最有錢 61﹪支持任總統? 呂:謹守憲法分際 立法院開議籌碼更多 迂迴揮劍 李9月才出絕招 附刊3張照片 ※ 李前總統親自示範在蔣經國面前,坐椅只坐一半。 ※ 1984年3月22日蔣經國到李登輝大安寓所,祝賀他當選第7任副總統。當時他們夫婦椅子坐一半情景。 ※ 呂秀蓮照片:「我 有分寸」。 |
高有智 /高雄報導 高有智、郭良傑/高雄報導 林庭瑤、林淑玲/台北報導 高有智、郭良傑/高雄報導 高有智、郭良傑/高雄報導 高有智、何博文/綜合報導 黃志亮、郭石城、馬瑞君 /連線報導 高有智(特稿) 楊嘉裕/攝影 國史館提供 黃國峰/攝影 |
A1 A3 |
頭題 頭題 三欄 三欄 一欄 二欄 三欄 |
(四)蘋果日報
日期 | 標 題 | 記者 | 版別 | 欄位 |
0812 | 台聯黨慶講稿 瞄準弊案及蘇修 李今「道德勸說」批扁 王金平婉拒台聯邀約 |
張麗娜、陳明旺/台北報導 | A4 | 全三 |
0813 | 李批「制憲正名都沒」 諷總統公私不分 權力不放 澄清「倒扁」沒那款代誌 |
張麗娜 /高雄報導 |
A2 | 四欄 |
0814 | 李誇妻寶石不貴 暗批扁 稱與扁關係平靜 暫時不需見面 否認挺呂秀蓮繼任 稱扁機要費牽拖他 附刊:李前總統和夫人照片 |
張麗娜 /高雄報導 張世瑜/攝影 |
A2 | 五欄 |
(五)聯合晚報
日期 | 標 題 | 記者 | 版別 | 欄位 |
0812 | 倒扁 ? 李登輝:沒那種代誌 附刊:李前總統南下高雄參加李登輝學校演講活動照片。 |
曹敏吉 /高雄報導 劉學聖/攝影 |
3版 | 全一 |
0813 | 當年椅坐三分之一 李登輝:尊蔣不是假仙 李登輝:我沒必要倒扁 表達對政局‘不沾鍋’立場 他說:倒閣的事別問我 ‘呂王同盟’都是別人製造出來 附刊李前總統2張照片。一為「為何批蘇,我來答」,另一是「罷免阿扁?我不答。 |
楊昇儒 /高雄報導 楊昇儒 /高雄報導 董俊志/攝影 |
1版 3版 |
橫一 頭題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