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報告A
29
2006.09
「學生參與凱道活動爭議」新聞處理之質化分析2006/0910-15
「學生參與凱道活動爭議」新聞處理之質化分析

觀察報紙:自由時報、聯合報、中國時報、蘋果日報及聯合晚報等五家主要報紙
分析範圍:所有相關報導版面
觀察時間:2006年9月10日至15日

一、新聞發展背景
    由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發起的倒扁群眾活動(註:後加上「反貪腐」,改為「反貪倒扁」口號,但仍以「倒扁」為主要訴求。),因獲台北市政府及警方核准在凱達格蘭大道集會靜坐,並破例為24小時進行,加上電子媒體和報紙的不停放送傳播,使該項活動自9月9日起聚集許多民眾,至15日猶有大規模「圍城」遊行,受到社會莫大的關注,且傳播至國際間。
在此期間,因以「紅色」為標記,致現場充斥穿紅衣、戴紅帽群眾,穿梭來往,十分醒目,製造了不少新聞話題。尤其是部分學童、青少年和高中學生的參與,一經新聞媒體大篇幅的圖文並茂方式,作渲染性的「主觀建構」編寫,業已過度簡化「公民道德」和民主法治教育的內涵,並限縮「倒扁」為單一議題,易激化製造政治性鬥爭和仇恨,導致社會對立;復因帶有政黨色彩的政治人物和媒體人的介入操弄,加上部分欲參選今年市長、市議員者插花,使這場倡導「愛、和平和非暴力」,與所謂的「新公民運動」,名不副實,變調變質,且衍生若干負面影響和爭議。(註:其間的「遍地開花」,曾發生若干衝突,及至10月10日未獲核准的「天下圍攻」群眾活動的紛擾之後,引起社會各方非議,乃告暫停。)再者,因對法制的改革論述不足,此一群眾運動未能適切轉換為追求「轉型正義」,及體制內改革,催生有如廉政公署及陽光法案的通過,反徒然浪擲龐大社會成本和維護治安的警力資源,尤為各界批評之焦點。
     從9月11日有穿制服的高中學生上台吶喊後,接著12日,有小學六年級學童上台唸詩,13日有國中老師帶學生到凱道上課等,均在各主要報紙作大篇幅編寫及圖文方式處理,備受矚目;其間,未見有適切的平衡報導。14日之後,始出現官方、民間團體及校長、家長的若干不同意見報導,報指的讀書投書中,也有比較中肯的批評。謹舉其中犖犖大者,像暨南國際大學教授李家同在14日投書聯合報A15版「民意論壇」,就向施明德、朝野政黨領袖、媒體負責人呼籲:「是適可而止的時候了」,文中提到:「…….用街頭運動迫使總統下台,不是民主法治國家的做法。……..如果一直不停止,我們社會一定會被過度的激化….而政治評論節目,都圍繞一個議題,內容也是永遠嚴厲批評陳總統…..一個再有意義的題目,也不該每天討論。我擔心的是:社會會不會因此而被激化?人們會不會因此而被你們弄得更加焦慮和不安?….大家能不能冷靜下來想想天下蒼生,你們誰都認為是正義化身,但正義一定要寬容,沒有寬容就沒有真正正義。…….我個人曾經說過對陳總統不禮貌的話,我在此向他道歉,我也在此哀求大人物們,做任何事情,都應考慮到有沒有使國家社會更加分裂。」其以大局為重的襟懷,引起相當的共鳴。顯然過度限縮「一人」的政治議題,也易過度解讀製造仇恨和社會對立、分裂,此豈是一般高中以下學生所能理解的民主法治教育?
     在15日的蘋果日報A29版「論壇」,也刊登署名「顏敏如」的旅居瑞士作家,所撰的:「留給後代法治,而非激情」,文中指出:「…….『倒扁行動』如果換成亟力要求司法單位嚴懲不法,就會是個務實而有效的訴求。….民主國家允許民眾以正當的聚集行動提出改革訴求,…..然以此要求民選在位總統下台,並不符合民主程序,更缺乏法律效力。…….這一代人必須學習,也有責任給下一代正確的榜樣,並誓言以選票與律法保障社會正義與財富平均分配。」換言之,台灣政壇需要有民主文化層面的反省,不能以「民粹」或純道德訴求解決紛爭,更須確立法治理念,何況「四維八德」的道德標準,業已寫入今天六法全書內,不能以古之形而上傳統思維,取代今之法制,始能留給後代民主多元的文化環境。
本報告所指「學生參與凱道活動爭議」之新聞處理,是以各主要報紙於9月10日至15日報導的內容,為觀察標的。
 
 
 
二.概念說明
    分析此次「學生參與凱道活動爭議」的新聞處理,本研究引用的概念是:「有無檢具消息來源?」、「是否落實新聞查證?」、「平衡報導與否?」、「新聞編寫是否精練?」及「有無善盡媒介責任?」等五種。這五種觀點長久以來為新聞專業守則的實務共識,茲再說明本研究試擬的操作標尺如下:
(一)具消息來源方面
1.記者引述或採訪的消息來源,是否片斷不周全,以致誤導讀者?
2.引述是否錯誤?例如誤聽、誤釋、誤讀、誤解?
3.是否濫用匿名的消息來源?例如消息來源匿名有無必要?是否與保護消息來源無涉?有無便宜行事,致引述的消息來源欠缺公信力,甚至提供錯誤的訊息?或新聞成為消息來源的風向球,甚至鬥爭的工具?
1. 消息來源是否偏頗?如專引述單一立場或特殊身分者?
2. 消息來源是否失當?如與新聞事件無關,或者非專家、不適合評論者?
3. 是否盲從有言論免責權之言論?如過度報導民意代表恣意批判他人,甚至人身攻擊的說辭,且致助長了濫用免責權之弊?
4. 有無錯誤引導消息來源,如記者是否以錯誤的消息求証於人,要人評論,致以錯導錯,愈加背離事實?
(二)實新聞查證方面
1.查證是否有形無實?即徒有查證的形式,而無查證的實質?如求證的事項與主控一方的批評無關,致虛有向當事人求證之表象?
2.是否僅是部分查證?即雖有查證之動作,卻未查證周詳,而有部分遺漏?或未向當事人一一求證其受指控之事項,或僅有部分當事人的回應?
3.是否全無查證?完全剝奪了受控當事人的回應權?
(三)是否平衡報導方面
1.給予各方,至少給予主控一方和被控另方之篇幅比例是否明顯失衡?
2.新聞呈現的論點是否偏頗?是否不合比例地呈現主控一方或被控一方的論點?
(四)精練新聞編寫方面
1.新聞寫作是否脈絡不清?或欠缺背景說明,而有誤導讀者之虞?
2.寫新聞是否將傳聞偽裝成眼見,以移情(empathy)手法重建現場,仿若親眼目睹一切,有淪入主觀建構之缺失?
3.新聞寫作是否夾敘夾議?記者是否將評論的文字寫入報導之中?
4.標題是否過當?有沒有雖近內文文義,卻溢出了內文範圍?
5.題文相合嗎?還是差異頗大?
6.標題與版面是否有弦外之音?有沒有因為操弄文字或刻意編排,而致話中有話、另孳他意,易於誤導讀者?
(五)媒介責任方面
1.報導是否署名?
2.報導出錯,有無更正?
3.報導出錯,傷及無辜,有無向當事人道歉?有無向讀者致歉?
 
三、新聞處理缺失分析
(一)自由時報
1.消息來源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2.新聞查證方面
      無明顯缺失。
    3.平衡報導方面
      無明顯缺失。
    4.新聞編寫方面
      9月14日以A3版大半版報導:老師帶學生上凱道,引發爭議,較注重「違反教育中立」的新聞編寫處理,雖有訪問學者和專家的意見,但未能針對民主的法治教育層面,作深度報導。像這項群眾運動,所標榜的「愛和和平、非暴力」,及「禮義廉恥」口號,卻「質變」成「仇恨」國家元首一人的偏頗,已屬「民粹行為,有違法治原則;何況四維八德,業已列入今天的法律範圍內,成為基本的道德規範,須「依法」處理政治人物的違失,並化道德為個人品德修養。此一基本原則,對國小、國中、高中階段學生的公民教育理念建立,十分重要;若只報導其行為偏差,未能循循善誘,呈現多元資訊及意見,作機會教育,反易產生誤讀、誤導,有違新聞媒體的「守望、教育」職責。
    5.媒介責任方面
      無明顯缺失。
(二)聯合報
1.消息來源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2.新聞查證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3.平衡報導方面
9月10日A3版兩則新聞報導分為:「『要嚇總統府的壞叔叔』」,及「我在凱道 教孩子禮義廉恥」,前者呈現負面報導,後者忽視民主核心價值在法治,而四維已列入六法全書化為律法規範,均未見有對該靜坐活動的「愛、和平」口號,作正面的教育性詮釋,不符平衡報導原則。
9月13日A3版的一則新聞標題:「小六生上台唸詩 歡聲雷動」,因其內容涉及人身攻訐(按:尚在偵辦中的案件並未偵結或經起訴、審判、定罪,應有『無罪推定』認知,此為民主法治國家的基本法律人權常識),呈現負面「仇恨」意味,有違「愛、和平」意旨,且未有訪問教育學者或學校負責人的反應,明顯失衡,易對青少年產生誤導。
4.新聞編寫方面
9月14日A3版的新聞標題:「國二老師帶學生 凱道上課」,內文報導有:「北市教育局和校方事後,都說不妥」,題文不符;而同版另一則新聞標題:「拿假發票 別到北一女門口」,副題為:「北一女學生嗆扁:你臉皮那麼厚 肚皮也差不到哪去 兩顆子彈怎能打穿」,並以6名穿制服北一女學生上台照片刊A3版頭題,顯有「主觀建構」的偏頗,並另孳他意,有刻意編排突顯負面意涵之嫌,也有違該項活動的「愛、和平」意義。
5.媒介責任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(三)中國時報
1.消息來源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2.新聞查證方面
9月13日A3版日的新聞標題:「搬出孟子反貪腐 北一女生:恥對阿扁已沒用了」,其導言卻以:「總統府官員說『南線計畫』交錢地點就在北一女門口」未經查證,便以「希望繼建中、成功高中之後,能有北一女學生現身,昨天終於有北一女學生上場。」,夾議夾敘,顯有操弄之嫌。
3.平衡報導方面
在9月13日以「小六生打油詩諷扁 風靡全場」作A7版頭題,導言為:「倒扁運動進入第四天,一個年僅12歲的小學生昨晚意外現身,卻以三首自編的諷扁打油詩,掀起全場最高潮,成為最受歡迎的倒扁口號司令官!」,未有教育學者或團體表示意見作平衡報導,顯見偏頗。
4.新聞編寫方面
上(9月13日),其A3版和A7版的新聞編寫,夾議夾敘,以移情手法報導,淪入「主觀建構」,而標題、照片與版面顯見刻意編排,以凸出學生反扁情緒,並另孳他意,呈現負面教育(忽視「愛、和平」及法治意義)示範,此均有違新聞編寫專業原則。
5.媒介責任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(四)蘋果日報
1.消息來源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2.新聞查證方面
  無明顯缺失。
3.平衡報導方面
9月13日的A2版,以「小六生誦詩嗆扁滿堂采」作頭題,另以「小檔案」介紹陳昨非小學生及其三首詩,標題為:「藉MSN將詩傳出去」,未有其學校校長或老師,教育學者等的意見反應,有違平衡報導原則。
4.新聞編寫方面
9月13日的A4版,用「學生來上民主課」作整版的圖文處理,以迎合青少年的耍酷、耍炫的心理,易呈現負面的民主法治教育,也有「主觀建構」缺失。另外,在9月14日,復以A3版「誦詩陳昨非,同學譽英雄」作半版報導,與13日A2版相互呼應,形塑小六生為「反貪倒扁」英雄,易產生誤導,無益民主法治教育,甚或誤以為街頭運動可拉下總統。凡此已違反民主國家的法則,不能建立青少年對民主法治的正確認知,更與標舉的「新公民運動」精神,背道而馳,在在有違新聞編寫和專業職責。
5.媒介責任方面
9月12、13、14、15日均出現無記者署名的「綜合報導」,有違媒介責任。
(五)聯合晚報
1.消息來源方面
9月12日3版的頭題:「穿高中制服來上民主一課」,內文多以匿名方式報導,像:「4名穿著新莊高中制服的女學生不惜蹺課……」或如「一位建中同學說…..」等,便宜行事,容易片斷不周全,產生誤導;何況自9月9日以來的學生參與活動,多半具名,還有校名,故有違消息來源原則。
2.新聞查證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3.平衡報導方面
9月13日3版的兩則新聞標題:「穿紅衣逛校園:爽  高中生下課直奔凱道 公民老師:真實學習」,和「唸詩陳小弟主動上台」,屬片面單向報導,並未有教育學者或團體等的看法反應,有失偏頗和平衡。
4.新聞編寫方面
9月12日3版頭題「穿高中制服來上民主一課 興奮問:何時跳倒扁操?還要聽『施主席的轟趴』」,及「穿制服倒扁 校園成話題 家長:會與女兒討論公民不服從」,不論標題和內文,都有「主觀建構」和夾議夾敘之嫌,模糊了民主法治的教育真諦,且顯得輕佻,易產生負面的誤導。而9月13日的3版(上述),同樣未能發揮新聞「守望、教育」職責,使得編寫處理脈絡不清,有誤導之虞,不符新聞專業編寫原則,反有刻意編排之嫌。
5.媒介責任方面
無明顯缺失。
 

四、結論
   以處理今年年九月份主題「學生參與凱道活動爭議」新聞而言,各主要報紙多有新聞編寫方面的「主觀建構」的問題,對民主法治的公民教育,易產生「誤導」效應。因此,在檢視五項標尺中,以《自由時報》表現最好,其他則依序為《聯合報》、《蘋果日報》、《中國時報》和《聯合晚報》參見附表)。
    台灣的政治環境雖然特殊,但已脫離威權專制邁向一個民主法治的國家。今年10月,更被美國人權組織「自由之家」(Freedom House),繼續列為自由國家,在「政治權利」和「公民權利」兩項指標上,均同時獲評為最高等級第一級。換言之,在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的靜坐群眾活動,可以是在民主憲政體制下的一項公民運動,然因仿效如早年對抗威權體制,或如印度甘地對抗殖民政權似的抗爭等的模式,而其訴求限縮「倒扁」單一議題,反模糊了「反貪腐」的焦點;復以旗幟鮮明的「紅衣」方式聚集區隔,製造社會對立,引發爭議;其原先發起人之一的教授賀德芬退出,即為例證。同時,其標榜的「愛、和平、反暴力」和「禮義廉恥」,未能結合「法制改革」論述,不時與實際作為扞格,並因強調「新公民運動」屬性,卻反其道行之,以群眾運動向承辦檢察官喊話,無疑干預司法,形同政治鬥爭,易失其正當性。就如21世紀憲改聯盟總召集人洪裕宏教授,所說:「只要有政治力或市場力(媒體)介入,便不是公民運動」(參見1010自由時報A15版「自由廣場」專文),此從參與和穿梭現場的政治人物,及新聞媒體的強力傳播放送,不難見其端倪,乃致遭社會質疑和非議。
    由於新聞媒體在報導或編寫這場群眾活動過程中,不無「主觀建構」和失衡的斧鑿,也有違新聞專業和職責之處。正如著名的英國廣播公司資深記者所言:「如果想影響人們的思想,不如做一名政治家;但如想告訴人們究竟發生了什麼事,就應該做一名盡責的新聞記者。」也就是說,新聞工作者重視的是:「客觀、真實」,而非「主觀、介入」。儘管傳播學界對「客觀性」(Objectivity)有不同的詮釋,像「鏡子反射」(Mirror Reflection)和「主觀建構」(Subjective Construction)的兩大論述,便爭辯不休。然閱聽大眾長期以來一直要求記者扮演「客觀第三者」,則是不爭的事實,像美國的「紐約時報」便是因為「客觀性」贏得社會信任,成為國際新聞媒體的標竿。
台灣的部分主要報紙在處理政治新聞,會有「主觀建構」或報導失衡現象,多少受美國1960年代「新新聞學運動」(Gonzo journalism)先驅杭特.湯普森(Hunter Thompson)的影響,他主張揚棄過去的客觀新聞報導方式,認記者應有本身的意識和主觀感覺。其次,90年代興起的「公共新聞學」,又強調「情感中立」不應是「客觀性」的唯一標準。諸如這些的觀念推波助瀾,一度使新聞工作者迷失;到了1993年,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教授沙貝圖(Larry J. Sabato),發表「餵食狂熱:攻擊新聞學如何改變美國政治」(Feeding FrenzyAttack Journalism has Transformed American Politics)著作,就直言新聞媒體扮演道德和倫理的審判者,大幅報導政治人物的隱私、八卦、醜聞和弊案,產生莫大的負面衝擊,甚至改寫了政治文化。這種媒體為所欲為的亂象,已讓閱聽大眾不滿,美國華府資深評論家克羅福(Craig Crawford),在2006年初出版了一部暢銷書,名為:「政治人物如何對抗媒體」(Attack the MessengerHow Politicians Turn You Against the Media),指控新聞媒體的各項報導的錯誤和偏見,並對公眾人物的評論或對公共事務的監督,作惡意的扭曲,讓人難以信任。足見「失真」的報導,不僅混淆視聽,有辱新聞的專業價值和精神,也會失去社會公眾的信賴。
不論時代如何進步,就新聞報導而言,「真實」仍是不二法門。正如英國著名的「泰晤士」報(The Times)主編湯普森(Robert Thompson)所言:「評論和新聞報導是截然不同的,報導始終必須堅持客觀性。」美國的傳播學者高定及莫達克(Golding Murdock 1996)也曾說:「媒體的所有權與策略,往往會對文化產生衝擊,易使公共領域理性的政治論述空間壓縮,將使『媒介真實』和『社會真實』的距離,愈拉愈遠。」可說一語中的。
以此觀察凱道的靜坐集會活動的新聞報導和編寫處理,對參與的小學生、國中生和高中生,便輕忽了「教育、守望」的職責,多有吹捧之嫌,忽視「民主和法治」的教育面向,也無60年代經哈佛大學教育實證的「比馬龍效應」(Pygmalion effect,亦即:相信潛力足以使人自我實現光明而企盼的成就)認知。特別是在求學階段的年輕學子,須以「循循善誘」為導向,何況他們對泛政治性群眾運動的真正涵義,並不清楚,也不成熟,反易隨大人政治立場和激情起舞,影響校園安寧,。就像清朝著名詩人趙甌北所說:「矮人看戲何曾見,都是隨人說長短。」類似這種媒體的操弄,將青少年「工具化」的做法,亦復是不道德的。
 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9月份各報表現比較表(學生參與凱道活動爭議)
       報別
標尺
自由時報 聯合報 中國時報 蘋果日報 聯合晚報
消息來源  
新聞查證  
平衡報導        
新聞編寫          
媒介責任  
如果在該項目中無任何明顯缺失,即給予一個☆ ;因此☆ 越多,代表越好。

「學生參與凱道活動爭議」
(一)自由時報
日期 標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題 記者 版別 欄位
   0911 大人倒扁 小孩何辜 黃忠榮
/場邊側記
 
   A3   二欄
   0914 老師帶學生上凱道 引發爭議
被質疑違反中立
 
 
北市教育局要求老師嚴守中立
 
 
 
小六生倒扁 學校湧進抗議電話
 
附刊北縣秀朗國小六年級學童陳昨非照片
    (資料照片 簡榮豐攝影)
 
 
學者:別替孩子決定未來
 
 
這堂課 公民教育錯誤示範
 
 
倒扁播不停 媒體觀察基金會、廣電基金會痛批影響多元資訊權利 也將激化族群對立
 
 
胡世澤
/台北報導
 
 
胡世澤
/台北報導
 
 
李穎
/永和報導
 
 
 
 
胡世澤、黃以敬/台北報導
 
施曉光
/特稿
 
謝文華、秦裕中/台北報導
 
 
   A3
 
 
 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A5
 
 
 
  頭題
 
 
 
四欄
 
 
 
全二
 
 
 
 
 
橫一
 
 
橫一
 
 
橫一
 
 
 
   0915 凱道戶外教學 北市教育局行文不准
 
 
 
教育部長杜正勝:教育應中立
 
 
 
劉榮、胡世澤

台北報導
 
陳璟民、黃以敬/台北報導
   A6   一欄
 
 
 
一欄
 
 
(二)聯合報
日期 標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題 記者 版別 欄位
   0910 轟「要嚇總統府的壞叔叔」
 
 
 
「我在凱道 教孩子禮義廉恥」
 
 
 
爺爺帶金孫 全家都上街
 
林新輝、王宏舜/台北報導
 
 
朱若蘭、張幼芳、梁玉芳
/台北報導
 
楊德宜
台北報導
 
 
   A3
 
 
 
 
 
 
 
   A6
  四欄
 
 
 
  二欄
 
 
 
  四欄
 
 
   0911 家人接力
 
 
 
張幼芳、許麗珍、梁玉芳
/台北報導
   A7   二欄
   0912 背書包 穿制服 建中生 上台吶喊
 
 
附刊:建中學生照片
蔡惠萍
/台北報導
 
鄭瓊中/攝影
 
 
   A3   頭題
   0913 小六生上台唸詩 歡聲雷動
 
 
附刊:小六生陳昨非照片
 
三歲女童 教扁「大學之道」
李祖舜
/台北報導
 
黃義書/攝影
 
尚毅夫
/台北報導
 
 
   A3
 
 
 
 
   A7
  二欄
 
 
 
 
  頭題
 
 
   0914 北一女學生嗆扁
 
 
附刊:6名北一女學生照片
 
 
國二老師帶學生 凱道上課
 
林新輝
/報導
 
曾吉松/攝影
 
 
楊正敏、楊德宜/台北報導
 
 
   A3   二欄
 
 
 
 
 
四欄
   0915 上台倒扁 建中生被恐嚇
 
 
教長:政治激情 不利學習
 
兒盟:機會教育 不能強迫
 
楊正敏
/台北報導
 
張錦弘
/台北報導
張幼芳
/台北報導
 
 
   A9   頭題
 
(三)中國時報
日期 標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題 記者 版別 欄位
   0912 建中生 穿制服上台倒扁
 
 
建中:尊重言論自由 不干涉
 
 
附刊:建中學生台上照片
     
2名成功高中生台上照片
 
 
黎珍珍
/台北報導
 
喬慧玲
/台北報導
 
王爵暐/攝影
 
王爵暐/攝影
 
   A3   三欄
 
 
  二欄
 
 
 
 
 
 
 
   0913 搬出孟子反貪腐
北一女生:恥對阿扁已沒用了
 
附刊:北一女生照片
 
 
小六生打油詩諷扁  風靡全場
秀朗國小陳昨非 開口受矚目
 
 
附刊:陳昨非台上照片
 
曾薏蘋
/台北報導
 
王英豪/攝影
 
 
江慧真
/台北報導
 
 
王英豪/攝影
 
 
 
   A3
 
 
 
 
 
   A7
 
 
 
 
 
 
  二欄
 
 
 
 
 
頭題
 
 
   0914 輪番上陣
全家老小總動員
 
附刊:5張照片
 
 
 
小綠綠嗆扁:別在我校門口收發票
 
 
附刊:北一女生照片
 
老師率學生見習民主引爭議
上凱道學孝順?教師會列討論
 
 
 
教育局:中小學禁在凱道區域教學
 
 
附刊:弘道國中老師帶學生上凱道照片
 
 
 
何博文
/台北報導
 
陳志源、王錦河、陳明仁
/攝影
 
林諭林、石文南/台北報導
 
陳明仁/攝影
 
 
 
石文南
/台北報導
 
 
石文南
/台北報導
 
中天電視提供
 
 
 
   A5
 
 
 
 
 
 
   A6
 
 
 
 
 
  頭題
 
 
 
 
 
 
  四欄
 
 
 
 
四欄
   0915 杜正勝:凱道激情 不適合學生
 
建中生上台嗆扁  遭電話恐嚇
 
 
 
 
林志成、陳洛薇、石文南
/台北報導
 
 
 
   A6   一欄
 
(四)蘋果日報
日期 標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題 記者 版別 欄位
   0912 噪音擾校園 窗戶會震動
多名學生上台嗆扁
 
 
建中學生「靜坐坦白說」
 
附刊建中謝姓同學人頭照片
 
 
綜合報導
 
 
 
沈能元
   A2   二欄
 
 
 
  三欄
   0913 小六生誦詩嗆扁 滿堂采
 
 
 
附刊照片:*北一女生上台嗆扁
 
          *小六生上台嗆扁詩三首及其小檔案
 
 
 
學子來上民主課(照片大小11張)
 
 
綜合報導
 
 
 
廖瑞祥/攝影
 
劉耿豪/攝影
吳詠航/文字
 
 
圖文
   A1
   A2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  A4
 
  報眉
頭題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4/5版
 
   0914 誦詩陳昨非 同學譽英雄
 
 
附刊:陳氏父子照片
 
 
3歲半也背《大學》嗆聲
 
附刊:3歲女童台上照片
 
 
徐銘穗、簡威弘/台北報導
 
簡威弘/攝影
 
 
綜合報導
   A3
 
 
 
 
 
   A4
 
  半版
 
 
 
 
 
  頭題
 
 
 
   0915 名校不禁止 不鼓勵倒扁
 
 
 
學生參與倒扁教育人士看法:
(包括教育部長杜正勝、北一女校長周韞維及建中校長吳武雄)
 
附刊:學生嗆扁照片
綜合報導
 
 
 
 
 
 
 
葉志明/攝影
 
   A6   頭題
 
(五)聯合晚報
日期 標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題 記者 版別 欄位
   0912 這堂校外政治學 4大學女生蹺課
 
穿高中制服來上民主一課
 
穿制服倒扁 校園成話題
 
家長:會與女兒討論公民不服從
 
鄭任汶、黃國樑、`林修全
/台北報導
 
王彩鵬
/台北報導
   3版   頭題
   0913 穿紅衣逛校園:爽
高中生下課直奔凱道 公民老師:真實學習
 
 
凱道人物
唸詩陳小弟主動上台
 
 
附刊:*陳小弟台上照片
 
      *小學生在凱道上做功課
 
王彩鵬
/台北報導
 
 
陳佩琦
/台北報導
 
 
陳易辰/攝影
 
陳易辰/攝影
   3版   三欄
 
 
 
  三欄
   0915 教育局:脫掉制服再遊行
 
 
 
扁學弟嗆扁
台南市4高中 作文‘道歉’
王彩鵬
/台北報導
 
 
蔡宗明
/台南報導
   3版   一欄
 
 
 
  三欄